8月21日,內蒙古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等六部門印發《關于推動能源電子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其中提到:
總體要求
發展目標。到2025年,實現能源電子產業經濟初具規模,“光儲端信”協調發展。光伏及新型儲能產品供給能力大幅提升,晶硅材料生產規模占全國的40%以上,太陽能電池組件產能達到可以滿足80%以上本地建設需求;新能源裝備產業鏈進一步延伸;并網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大幅提升;氫能供給能力得到有效保障。
加快補齊產業發展短板
加強面向新能源的關鍵信息技術產品開發和應用。梳理產業圖譜,大力引進適用于新能源產業的光電子器件、功率半導體器件、敏感元件及傳感類器件、智慧能源信息系統等企業,加快發展智能儲能集成系統、半導體硅材料等關鍵信息技術及產品。
加快推進創新體系建設。圍繞光伏發電系統、新型儲能系統、關鍵信息技術領域,建立自治區能源電子科技創新平臺,依托中環晶體實驗室、中晶研究院培育創建國家硅材料技術創新中心;依托浙江大學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浙江大學——包頭硅材料聯合研究中心,支撐能源電子產業發展。
提高重點產業發展水平
提升新型儲能電池技術水平。提升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和石墨負極材料性能。支持建立鋰電等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平臺。開展電池碳足跡核算標準與方法研究,探索建立電池產品碳排放管理體系。在延伸產業鏈方面重點引進有機溶劑、鋁箔、結構件、PCS儲能交流器等生產企業。重點研究壓縮空氣儲能、長壽命鋰離子電池儲能、鈉離子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高性能鉛炭電池、超級電容器、儲能電池智能傳感等先進技術。開發基于聲、熱、力、電、氣多物理參數的智能安全預警技術及高效、清潔的消防技術。建立儲能系統安全分級評估體系,發展基于運行數據驅動和先進人工智能算法的儲能系統安全狀態動態智能評估技術。推動產學研用各環節有機融合,推動內蒙古石墨(烯)新材料創新中心與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清華大學等科研院所共同促進正負極材料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
拓展重點終端應用場景
發揮先進產品及技術示范作用。開展能源電子多元化試點示范,鼓勵企業提升太陽能光伏發電效率和消納利用水平,引進一批提供光儲融合系統解決方案的標桿企業,形成一批能夠實現產業閉環的能源電子示范項目。依托內蒙古電力集團國家重點實驗室A級大數據中心項目,推動建設“數字蒙電”。立足呼和浩特、鄂爾多斯、包頭等地的能源電子產業基礎,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面向“東數西算”等重大工程提升能源保障供給能力,建立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分布式光伏集群配套儲能系統。
加快新興領域應用推廣。加大我區能源電子產業在交通領域應用推廣,進一步提升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加快形成適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結合工程機械和重卡電動化及換電模式的推廣,利用新能源發電與換電重卡充電設施協同調度、高效互動。提升可再生能源應用比例,依托智能充電基礎設施,探索開展有序充電、調峰調頻等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新技術(V2G)應用。加速推廣中重型礦卡替代,在公交、環衛等領域開展燃料電池車試點示范。積極推動“源-網-荷-儲-用”一體化項目建設,延長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快綜合智慧能源企業轉型。鼓勵“多能互補+氫”、“源網荷儲+氫”等多類型項目融合發展,有序布局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廣綠氫在儲能、冶煉等領域融合應用。
推動產業有序發展
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開展太陽能光伏、儲能電池、終端應用以及信息技術產品知識產權交易與培訓、科技成果評價等工作。
健全產業標準體系。建立涵蓋光伏、新型儲能基礎通用、規劃設計、設備試驗、施工驗收、并網運行、檢測監測、運行維護、安全應急等專業領域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標準體系。加強光伏、儲能標準體系與現行能源電力系統相關標準的有效銜接。
做好安全風險防范。鼓勵儲能電站定制安全保險,強化安全設施配置,制定完善專業人員培訓考核制度,提高風險處置能力。
評論